< 返回
温州民企升级的困境:产业结构低下

中国民营企业与西方著名民营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著名民营企业大都是为了一种使命、一种目标、一个产业而奋斗,而中国民营企业大部分都只是为了一个产品,为了一块市场。即发现了一个好产品,然后倾力投入,再无限扩大,而一旦这个产品完结,就再找一个新产品,始终不渝的就是产品取向。在整个产品经营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狭隘性,这就必然造成民营企业家对行业前景及民营企业长远战略的忽略,忽视民营企业整体架构、单一产品的竞争与组合产品的竞争、民营企业文化及长期新产品开发。

以温州为代表的原生态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低技术含量、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家庭工业,服装、制鞋、制革、打火机、眼镜、汽摩配、阀门等,已成为温州产业的代名词,先天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密集型产业链条及家族粗放式的治理结构,小农式的管理思维造成了温州民企的产业升级障碍。近几年有较多一定规模的温州民企进行产业链升级或通过行业“合纵连横”做大,但产业链升级后的管理缺失和人文环境的落后,行业联合后的效率低下及协调难度的增强,无疑都加大了温州民企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突显了民企主动治理升级问题的困境。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有如下的特点:

1.民营经济越来越集中于第三和第二产业,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90年全国私营企业的数量第三产业占28.2%,第二产业占71.8%。到了2002年,就改变成第三产业占61.8%,第二产业占35.7%。由于许多竞争性行业的进入壁垒比较低,造成大量中小型民营经济的过度涌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肯定是必要的,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民营经济遭受致命打击。所以,对于一些处于竞争性产业中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目前正面临着产业再选择的客观要求。

2.第二产业中的民营企业有许多是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落后企业。尽管民营企业在第二产业上的相对比重在降低,但绝对量并未减少。不能否认,处于第二产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属于低效率的落后产业,这些企业显然同国家的产业政策不相符合,调整压力越来越大。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一问题甚至更为突出。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民营经济在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已经成为第二产业特别是机械制造、化工、纺织印染以及各种轻加工工业的主体。

另一方面,在这些产业中,许多民营企业由于高耗能、高污染和较低的附加价值已经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这些产业与我们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相悖,也不符合我们特别强调的工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所要求的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价值的要求。因此,中慧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这类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应该说,地处东部沿海的浙江,许多民营企业已经看到这一调整的紧迫性。许多企业主动地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来实现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向高度化的转化。

3.民营高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大型城市中,比如北京、上海等,它们已经成为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整体而言,我国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数量少,质量也并不高。从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轨迹来看,一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高科技产业;另一种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甚至转产高科技产品。如果条件许可,民营企业需要积极地利用高科技来不断改造传统产业,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使自身的科技含量有所提高。

中慧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目前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竞争属于低层次的“产品竞争”,也只有摆脱了低层次的“产品竞争”,上升到高层次的“产业竞争”,实现“产业化战略升级”,从“制造上升到创造”这些企业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民企都应好好审视自己的企业、产业是否真的有全球竞争力,要敢于放弃未来没有竞争力的产业。产业结构提升是龙头,可以确保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拓展产业链条,在行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管理提升是保证,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